下载百度汉语App
名师好课免费看

悲士不遇赋

【作者】司马迁 【朝代】
拼音
bēi
shì
shēng
zhī
chén
kuì
yǐng
ér
cún
héng
ér
zhì
xíng
ér
wén
liàng
cái
wěi
ér
shì
jiāng
dǎi
ér
zhǎng
qín
suī
yǒu
xíng
ér
zhāng
yǒu
néng
ér
chén
qióng
zhī
huò
xìn
měi
è
zhī
nán
fēn
shí
yōu
yōu
ér
dàng
dàng
jiāng
suì
ér
shēn
shǐ
使
gōng
gōng
zhě
tóng
zhě
xiāng
bēi
tiān
dào
wēi
zāi
jiē
kuò
rén
xiǎn
rán
xiāng
qīng
duó
hǎo
shēng
è
cái
zhī
hǎo
guì
jiàn
zhé
zhī
luàn
zhào
zhào
dòng
xiōng
zhōng
huō
hūn
hūn
wǎng
jué
nèi
shēng
zhī
xīn
zhé
néng
cǔn
zhī
yán
zhé
néng
xuǎn
méi
shì
wén
rén
wéi
chǐ
zhāo
wén
shú
yún
fǒu
shùn
hái
zhōu
zhà
méi
zhà
zhì
shì
zào
xiān
chù
huò
shǐ
wěi
zhī
rán
zhōng
guī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
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
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
理不可据,智不可恃。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
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甘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赋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赋倾夺、贪生恶... >>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百科详情>>
大家还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