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百度汉语App
名师好课免费看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hé
何
chǔ
处
kě
可
wèi
为
bié
别
cháng
长
ān
安
qīng
青
qǐ
绮
mén
门
hú
胡
jī
姬
zhāo
招
sù
素
shǒu
手
yán
延
kè
客
zuì
醉
jīn
金
zūn
樽
lín
临
dāng
当
shàng
上
mǎ
马
shí
时
wǒ
我
dú
独
yǔ
与
jūn
君
yán
言
fēng
风
chuī
吹
fāng
芳
lán
兰
zhé
折
rì
日
méi
没
niǎo
鸟
què
雀
xuān
喧
jǔ
举
shǒu
手
zhǐ
指
fēi
飞
hóng
鸿
cǐ
此
qíng
情
nán
难
jù
具
lùn
论
tóng
同
guī
归
wú
无
zǎo
早
wǎn
晚
yǐng
颍
shuǐ
水
yǒu
有
qīng
清
yuán
源
jūn
君
sī
思
yǐng
颍
shuǐ
水
lǜ
绿
hū
忽
fù
复
guī
归
sōng
嵩
cén
岑
guī
归
shí
时
mò
莫
xǐ
洗
ěr
耳
wèi
为
wǒ
我
xǐ
洗
qí
其
xīn
心
xǐ
洗
xīn
心
dé
得
zhēn
真
qíng
情
xǐ
洗
ěr
耳
tú
徒
mǎi
买
míng
名
xiè
谢
gōng
公
zhōng
终
yì
一
qǐ
起
xiāng
相
yǔ
与
jì
济
cāng
苍
shēng
生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⑴裴十八图南,即裴图南,李白的友人。因排行第十八,故称裴十八。唐代风尚,以称人排行为高雅。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登封县北。⑵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⑶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⑷延,招呼,邀请。⑸芳兰,芳香的兰草。⑹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⑺难具论,难以详说。⑻“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⑼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⑽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⑾买名,骗取虚名。⑿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来源:古诗文网>> 来源:古诗文网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正作于此时。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百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