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百度汉语App
名师好课免费看

列传·卷一百七十

◎儒林一粤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著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朝廷广厉学官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
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率类次为篇。
《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雒渊源,上承洙、泗,儒宗统绪,莫正于是。
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
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
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林立朝右。
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内宗焉。
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之殊礼,前席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于实,诟谇丛滋。
自是积重甲科,儒风少替。
白沙而后,旷典缺如。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
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要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
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
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今差别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
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及。
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
其他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云。
范祖干(叶仪等) 谢应芳 汪克宽 梁寅 赵汸 陈谟 薛瑄(阎禹锡 周蕙等) 胡居仁(余祐) 蔡清(陈琛 林希元等) 罗钦顺 曹端 吴与弼(胡九韶等) 陈真晟 吕柟(吕潜等) 邵宝(王问) 杨廉 刘观(孙鼎 李中) 马理 魏校(王应电 王敬臣) 周瑛 潘府 崔铣 何瑭唐伯元 黄淳耀(弟渊耀)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
从同邑许谦游,得其指要。
其学以诚意为主,而严以慎独持守之功。
太祖下婺州,与叶仪并召。
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是书。
”太祖令剖陈其义,祖干谓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
太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
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
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是道也。
”深加礼貌,命二人为谘议,祖干以亲老辞归。
李文忠守处州,特加敬礼,恒称之为师。
祖干事亲孝,父母皆八十余而终。
家贫不能葬,乡里共为营办,悲哀三年如一日。
有司以闻,命表其所居曰纯孝坊,学者称为纯孝先生。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
受业于许谦,谦诲之曰:“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
”仪朝夕惕厉,研究奥旨。
已而授徒讲学,士争趋之。
其语学者曰:“圣贤言行,尽于《六经》、《四书》,其微词奥义,则近代先儒之说备矣。
由其言以求其心,涵泳从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是非也。
”太祖克婺州,召见,授为谘议,以老病辞。
已而知府王宗显聘仪及宋濂为《五经》师,非久亦辞归,隐居养亲。
所著有《南阳杂藁》。
吴沉称其理明识精,一介不苟。
安贫乐道,守死不变。
门人何寿朋,字德龄,亦金华人。
穷经守志,不妄干人。
洪武初,举孝廉,以二亲俱老辞。
父殁,舍所居宅易地以葬。
学者因其自号,称曰归全先生。
同邑汪与立,字师道,祖干门人。
其德行与寿朋齐名而文学为优。
隐居教授,以高寿终。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也。
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
元至正初,隐白鹤溪上。
构小室,颜曰“龟巢”,因以为号。
郡辟教乡校子弟,先质后文,诸生皆循循雅饬。
疾异端惑世,尝辑圣贤格言、古今明鉴为《辨惑编》。
有举为三衢书院山长者,不就。
及天下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
久之,江南底定,始来归,年逾七十矣。
徙居芳茂山,一室萧然,晏如也。
有司征修郡志,强起赴之。
年益高,学行益劭。
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于其庐,应芳布衣韦带与之抗礼。
议论必关世教,切民隐,而导善之志不衰。
诗文雅丽蕴藉,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
卒年九十七。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
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
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
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
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
世业农,家贫,自力于学,淹贯《五经》、百氏。
累举不第,遂弃去。
辟集庆路儒学训导,居二岁,以亲老辞归。
明年,天下兵起,遂隐居教授。
太祖定四方,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
寅就征,年六十余矣。
时以礼、律、制度,分为三局,寅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
书成,赐金币,将授官,以老病辞,还。
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
邻邑子初入官,诣寅请教。
寅曰:“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
”其人问天德王道之要,寅微笑曰:“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
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
”其人退曰:“梁子所言,平平耳。
”后以不检败,语人曰:“吾不敢再见石门先生。
”寅卒,年八十二。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
生而姿禀卓绝。
初就外傅,读朱子《四书》,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
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
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
其教人,引而不发。
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疑义千余条以归。
已,复往,留二岁,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
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
乃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
鸡初鸣辄起,澄心默坐。
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而尤邃于《春秋》。
初以闻于黄泽者,为《春秋师说》三卷,复广之为《春秋集传》十五卷。
因《礼记》经解有“属辞比事《春秋》教”之语,乃复著《春秋属辞》八篇。
又以为学《春秋》者,必考《左传》事实为先,杜预、陈傅良有得于此,而各有所蔽,乃复著《左氏补注》十卷。
当是时,天下兵起,汸转侧干戈间,颠沛流离,而进修之功不懈。
太祖既定天下,诏修《元史》,征汸预其事。
书成,辞归。
未几卒,年五十有一。
学者称东山先生。
陈谟,字一德,泰和人。
幼能诗文,邃于经学,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源,辨析纯驳,犁然要于至当。
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
尝谓:“学必敦本,莫加于性,莫重于伦,莫先于变化气质。
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
”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
事亲孝,友于其弟。
乡人有为不善者,不敢使闻。
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学。
学士宋濂、待制王祎请留为国学师,谟引疾辞归。
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著书教授以终。
薛瑄,字德温,河津人。
父贞,洪武初领乡荐,为元氏教谕。
母齐,梦一紫衣人谒见,已而生瑄。
性颖敏,甫就塾,授之《诗》、《书》,辄成诵,日记千百言。
及贞改任荥阳,瑄侍行。
时年十二,以所作诗赋呈监司,监司奇之。
既而闻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舟深于理学,贞乃并礼为瑄师。
由是尽焚所作诗赋,究心洛、闽渊源,至忘寝食。
后贞复改官鄢陵。
瑄补鄢陵学生,遂举河南乡试第一,时永乐十有八年也。
明年成进士。
以省亲归。
居父丧,悉遵古礼。
宣德中服除,擢授御史。
三杨当国,欲见之,谢不往。
出监湖广银场,日探性理诸书,学益进。
以继母忧归。
正统初还朝,尚书郭琎举为山东提学佥事。
首揭白鹿洞学规,开示学者。
延见诸生,亲为讲授。
才者乐其宽,而不才者惮其严,皆呼为薛夫子。
王振语三杨:“吾乡谁可为京卿者?”以瑄对,召为大理左少卿。
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李贤语之。
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
”其后议事东阁,公卿见振多趋拜,瑄独屹立。
振趋揖之,瑄亦无加礼,自是衔瑄。
指挥某死,妾有色,振从子山欲纳之,指挥妻不肯。
妾遂讦妻毒杀夫,下都察院讯,已诬服。
瑄及同官辨其冤,三却之。
都御史王文承振旨,诬瑄及左、右少卿贺祖嗣、顾惟敬等故出人罪,振复讽言官劾瑄等受贿,并下狱。
论瑄死,祖嗣等末减有差。
系狱待决,瑄读《易》自如。
子三人,愿一子代死,二子充军,不允。
及当行刑,振苍头忽泣于爨下。
问故,泣益悲,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
”振大感动。
会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伟亦申救,乃免。
景帝嗣位,用给事中程信荐,起大理寺丞。
也先入犯,分守北门有功。
寻出督贵州军饷,事竣,即乞休,学士江渊奏留之。
景泰二年,推南京大理寺卿。
富豪杀人,狱久不决,瑄执置之法。
召改北寺。
苏州大饥,贫民掠富豪粟,火其居,蹈海避罪。
王文以阁臣出视,坐以叛,当死者二百余人,瑄力辨其诬。
文恚曰:“此老倔强犹昔。
”然卒得减死。
屡疏告老,不许。
英宗复辟,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预机务。
王文、于谦下狱,下群臣议,石亨等将置之极刑。
瑄力言于帝,后二日文、谦死,获减一等。
帝数见瑄,所陈皆关君德事。
已,见石亨、曹吉祥乱政,疏乞骸骨。
帝心重瑄,微嫌其老,乃许之归。
瑄学一本程、朱,其修已教人,以复性为主,充养邃密,言动咸可法。
尝曰:“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
”有《读书录》二十卷,平易简切,皆自言其所得,学者宗之。
天顺八年六月卒,年七十有二。
赠礼部尚书,谥文清。
弘治中,给事中张九功请从祀文庙,诏祀于乡。
已,给事中杨廉请颁《读书录》于国学,俾六馆诵习。
且请祠名,诏名“正学”。
隆庆六年,允廷臣请,从祀先圣庙庭。
其弟子阎禹锡,字子与,洛阳人。
父端,举河南乡试第一,为教谕,卒。
禹锡方九岁,哭父几灭性。
长博涉群书,领正统九年乡荐,除昌黎训导。
以母丧归,庐墓三年,诏以孝行旌其闾。
闻河津薛瑄讲濂、洛之学,遂罢公车,往受业。
久之,将归,瑄送至里门,告之曰:“为学之要,居敬穷理而已。
”禹锡归,得其大指,益务力行。
天顺初,大学士李贤荐为国子学正。
请严监规以塞奔竞,复武学以讲备御,帝皆从之。
寻升监丞,忤贵幸,左迁徽州府经历。
诸生伏阙乞留,不允。
再迁至南京国子监丞,掌京卫武学,四为同考官,超拜监察御史。
督畿内学,取周子《太极图》、《通书》为士子讲解,一时多士皆知响学。
成化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周蕙,字廷芳,泰州人。
为临洮卫卒,戍兰州。
年二十,听人讲《大学》首章,惕然感动,遂读书。
州人段坚,薛瑄门人也,时方讲学于里。
蕙往听之。
与辨析,坚大服。
诲以圣学,蕙乃研究《五经》。
又从学安邑李昶。
昶,亦瑄门人也,由举人官清水教谕。
学使者叹其贤,荐昶代己,命未下而卒。
蕙从之久,学益邃。
恭顺侯吴瑾镇陕西,欲聘为子师,固辞不赴。
或问之,蕙曰:“吾军士也,召役则可。
若以为师,师岂可召哉?”瑾躬送二子于其家,蕙始纳贽焉。
后还居泰州之小泉,幅巾深衣,动必由礼。
州人多化之,称为小泉先生。
以父久游江南不返,渡扬子江求父,舟覆溺死。
蕙门人著者,薛敬之、李锦、王爵、夏尚朴。
敬之,字显思,渭南人。
五岁好读书,不逐群儿戏。
长从蕙游,鸡鸣候门启,辄洒扫设座,跪而请教。
尝语人曰:“周先生躬行孝弟,学近伊、洛,吾以为师。
陕州陈云逵忠信狷介,事必持敬,吾以为友。
”宪宗初,以岁贡生入国学,与同舍陈献章并有盛名。
会父母相继殁,号哭徒行大雪中,遂成足疾。
母嗜韭,终身不食韭。
成化末,选应州知州,课绩为天下第一。
弘治九年迁金华同知。
居二年,致仕,卒年七十四。
所著有《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思庵埜录》诸书。
思庵者,敬之自号也。
其门人吕柟最著,自有传。
锦,字名中,咸宁人。
举天顺六年乡试。
入国学,为祭酒邢让所知。
让坐事下吏,锦率众抗章白其非辜。
幼丧父,事母色养,执丧尽礼,不作浮屠法。
巡抚余子俊欲延为子师,锦以齐衰不入公门,固辞。
所居仅蔽风雨,布衣粝食,义不妄取。
成化中选松江同知,卒官。
爵,字锡之,泰州人。
弘治初,由国学生授保安州判官,有平允声。
其教门人也,务以诚敬为本。
胡居仁,字叔心,余干人。
闻吴与弼讲学崇仁,往从之游,绝意仕进。
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
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
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自程考。
鹑衣箪食,晏如也。
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甚众,皆告之曰:“学以为己,勿求人知。
”语治世,则曰:“惟王道能使万物各得其所。
”所著有《居业录》,盖取修辞立诚之义。
每言:“与吾道相似莫如禅学。
后之学者,误认存心多流于禅,或欲屏绝思虑以求静。
不知圣贤惟戒慎恐惧,自无邪思,不求静未尝不静也。
故卑者溺于功利,高者骛于空虚,其患有二:一在所见不真,一在功夫间断。
”尝作《进学箴》曰:“诚敬既立,本心自存。
力行既久,全体皆仁。
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
”居仁性行淳笃,居丧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门。
与人语,终日不及利禄。
与罗伦、张元祯友善,数会于弋阳龟峰。
尝言,陈献章学近禅悟,庄昶诗止豪旷,此风既成,为害不细。
又病儒者撰述繁芜,谓朱子注《参同契》、《阴符经》,皆不作可也。
督学李龄、钟成相继聘主白鹿书院。
过饶城,淮王请讲《易传》,待以宾师之礼。
是时吴与弼以学名于世,受知朝廷,然学者或有间言。
居仁暗修自守,布衣终其身,人以为薛瑄之后,粹然一出于正,居仁一人而已。
卒年五十一。
万历十三年从祀孔庙,复追谥文敬。
其弟子余祐最著。
祐字子积,鄱阳人。
年十九,师事居仁,居仁以女妻之。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
为南京刑部员外郎,以事忤刘瑾,落职。
瑾诛,起为福州知府。
镇守太监市物不予直,民群诉于祐。
涕泣慰遣之,云将列状上闻。
镇守惧,稍戢,然恚甚,遣人入京告其党曰:“不去余祐,镇守不得自遂也。
”然祐素廉,摭拾竟无所得。
未几,迁山东副使。
父忧,服阕,补徐州兵备副使。
中官王敬运进御物入都,多挟商船,与知州樊准、指挥王良诟。
良发其违禁物,敬惧,诣祐求解,祐不听。
敬诬奏准等殴己,遂并逮祐,谪为南宁府同知。
稍迁韶州知府,投劾去。
嘉靖初,历云南布政使,以太仆寺卿召,未行,改吏部右侍郎,祐已先卒。
祐之学,墨守师说,在狱中作《性书》三卷。
其言程、朱教人,专以诚敬入。
学者诚能去其不诚不敬者,不患不至古人。
时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谓其学终归于存养。
祐谓:“朱子论心学凡三变,存斋记所言,乃少时所见,及见延平,而悟其失。
后闻五峰之学于南轩,而其言又一变。
最后改定已发未发之论,然后体用不偏,动静交致其力,此其终身定见也。
安得执少年未定之见,而反谓之晚年哉?”其辨出,守仁之徒不能难也。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
少走侯官,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
举成化十三年乡试第一。
二十年成进士,即乞假归讲学。
已,谒选,得礼部祠祭主事。
王恕长吏部,重清,调为稽勋主事,恒访以时事。
清乃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余人。
恕皆纳用。
寻以母忧归,服阕,复除祠祭员外郎。
乞便养,改南京文选郎中。
一日心动,急乞假养父,归甫两月而父卒,自是家居授徒不出。
正德改元,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
宁王宸濠骄恣,遇朔望,诸司先朝王,次日谒文庙。
清不可,先庙而后王。
王生辰,令诸司以朝服贺。
清曰“非礼也”,去蔽膝而入,王积不悦。
会王求复护卫,清有后言。
王欲诬以诋毁诏旨,清遂乞休。
王佯挽留,且许以女妻其子,竞力辞去。
刘瑾知天下议己,用蔡京召杨时故事,起清南京国子祭酒。
命甫下而清已卒,时正德三年也,年五十六。
清之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
平生饬躬砥行,贫而乐施,为族党依赖。
以善《易》名。
嘉靖八年,其子推官存远以所著《易经》、《四书蒙引》进于朝,诏为刊布。
万历中追谥文庄,赠礼部右侍郎。
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而陈琛最著。
琛,字思献,晋江人,杜门独学。
清见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
”琛因介友人见清,清曰:“吾所发愤沉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常不解。
子已尽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
”清殁十年,琛举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南京户部,就擢考功主事,乞终养归。
嘉靖七年,有荐其恬退者,诏征之,琛辞。
居一年,即家起贵州佥事,旋改江西,皆督学校,并辞不赴。
家居,却扫一室,偃卧其中,长吏莫得见其面。
同郡林希元,字懋贞,与琛同年进士。
历官云南佥事,坐考察不谨罢归。
所著《存疑》等书,与琛所著《易经通典》、《四书浅说》,并为举业所宗。
王宣,晋江人。
弘治中举于乡,一赴会试不第,以亲老须养,不再赴。
尝曰:“学者混朱、陆为一,便非真知。
”为人廓落豪迈,俯视一世。
易时中,字嘉会,亦晋江人。
举于乡,授东流教谕,迁夏津知县,有惠政。
稍迁顺天府推官。
以治胡守中狱失要人意,将中以他事,遂以终养归。
道出夏津,老稚争献果脯。
将别,有哭失声者。
母年九十一而终,时中七十矣,毁不胜丧而卒。
赵逮,字子重,东平人。
弘治中举乡试,受《易》于清。
蔡氏《易》止行于闽南,及是北行齐、鲁矣。
居母丧毁瘠,后会试不第,遂抗志不出。
生平好濂、洛诸子之学,于明独好薛氏《读书录》。
蔡烈,字文继,龙溪人。
父昊,琼州知府。
烈弱冠为诸生,受知于清及莆田陈茂烈。
隐居鹤鸣山之白云洞,不复应试。
嘉靖十二年诏举遣佚,知府陆金以烈应,以母老辞。
巡按李元阳檄郡邑建书院,亦固辞。
忽山鸣三日,烈遂卒。
主簿詹道尝请论心,烈曰:“宜论事。
孔门求仁,未尝出事外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学士丰熙戍镇海,见烈,叹曰:“先生不言躬行,熙已心醉矣。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及第,授编修。
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以实行教士。
未几,奉亲归,因乞终养。
刘瑾怒,夺职为民。
瑾诛,复官,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
世宗即位,命摄尚书事。
上疏言久任、超迁,法当疏通,不报。
大礼议起,钦顺请慎大礼以全圣孝,不报。
迁南京吏部尚书,省亲乞归。
改礼部尚书,会居忧未及拜。
再起礼部尚书,辞。
又改吏部尚书,下诏敦促,再辞。
许致仕,有司给禄米。
时张〈王总〉、桂萼以议礼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
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
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以心学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师之。
钦顺致书守仁,略曰:“圣门设教,文行兼资,博学于文,厥有明训。
如谓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所不尽,必于入门之际,加以格物工夫哉?”守仁得书,亦以书报,大略谓:“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
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
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
”反复二千余言。
钦顺再以书辨曰:“执事云:‘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自有《大学》以来,未有此论。
夫谓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为物也三。
谓正其物之心,诚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为物也,一而已矣。
就三而论,以程子格物之训推之,犹可通也。
以执事格物之训推之,不可通也。
就一物而论,则所谓物,果何物耶?如必以为意之用,虽极安排之巧,终无可通之日也。
又执事论学书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物也。
”审如所言,则《大学》当云‘格物在致知’,不当云‘致知在格物’,与‘物格而后知至’矣。
”书未及达,守仁已殁。
钦顺为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
初由释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
释氏之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
今人明心之说,混于禅学,而不知有千里毫厘之谬。
道之不明,将由于此,钦顺有忧焉。
”为著《因知记》,自号整庵。
年八十三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
服阕,改蒲州学正。
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二子瑜、琛,亦户端墓,相继死,葬暮侧,后改葬渑池。
端尝言:“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上立根脚。
”又曰:“为人须从志士勇士不忘上参取。
”又曰:“孔、颜之乐仁也,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渊不违仁而不改其乐,程子令人自得之。
”又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性即理也,理之别名曰太极,曰至诚,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则一。
”初,伊、洛诸儒,自明道、伊川后,刘绚、李〈籥页〉辈身及二程之门,至河南许衡、洛阳姚枢讲道苏门,北方之学者翕然宗之。
洎明兴三十余载,而端起崤、渑间,倡明绝学,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所著有《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周易乾坤二卦解义》、《太极图说通书》《西铭》释文、《性理文集》、《儒学宗统谱》、《存疑录》诸书。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
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初,端作《川月交映图》拟太极,学者称月川先生。
及殁,私谥静修。
正德中,尚书彭泽、河南巡抚李桢请从祀孔子庙庭,不果。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
父溥,建文时为国子司业,永乐中为翰林修撰。
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子》、《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
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
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
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复荐之,俱不出。
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景泰七年,御史陈述又请礼聘与弼,俾侍经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
诏江西巡抚韩雍备礼敦遣,竟不至。
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
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
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
”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
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
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
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
”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
”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
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
”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
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
”诏不许。
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
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命贤为谕意。
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
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
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
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
与弼始至京,贤推之上座,以宾师礼事之。
编修尹直至,令坐于侧。
直大愠,出即谤与弼。
及与弼归,知府张璝谒见不得,大恚。
募人代其弟投牒讼与弼,立遣吏摄之,大加侮慢,始遣还。
与弼谅非弟意,友爱如初。
编修张元桢不知其始末,遣书诮让,有“上告素王,正名讨罪,岂容先生久窃虚名”语。
直后笔其事于《琐缀录》。
又言与弼跋亨族谱,自称门下士,士大夫用此訾与弼。
后顾允成论之曰:“此好事者为之也。
”与弼门人后皆从祀,而与弼竟不果。
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其门人最著者曰胡居仁、陈献章、娄谅,次曰胡九韶、谢复、郑伉。
胡九韶,字凤仪,少从与弼学。
诸生来学者,与弼令先见九韶。
及与弼殁,门人多转师之。
家贫,课子力耕,仅给衣食。
成化中卒。
谢复,字一阳,祁门人。
闻与弼倡道,弃科举业从之游。
身体力行,务求自得。
居家孝友,丧祭冠婚,悉遵古礼。
或问学,曰:“知行并进,否则落记诵诂训矣。
”晚卜室西山之麓,学者称西山先生。
弘治末年卒,年六十五。
郑伉,字孔明,常山人。
为诸生,试有司,不偶,即弃去,师与弼。
辞归,日究诸儒论议,一切折衷于朱子。
事亲孝。
设义学,立社仓,以惠族党。
所著《易义发明》、《读史管见》、《观物余论》、《蛙鸣集》,多烬于火。
陈真晟,字晦德,漳州镇海卫人。
初治举赴乡试,闻有司防察过严,无待士礼,耻之弃去,由是笃志圣贤之学。
读《大学或问》,见朱子重言主敬,知“敬”为《大学》始基。
又得程子主一之说,专心克治,叹曰:“《大学》,诚意为铁门关,主一二字,乃其玉钥匙也。
”天顺二年诣阙上《程朱正学纂要》。
其书首取程氏学制,次采朱子论说,次作二图,一著圣人心与天地同运,一著学者之心法天之运,终言立明师、辅皇储、隆教本数事,以毕图说之意。
书奏,下礼部议,侍郎邹干寝其事。
真晟归,闻临川吴与弼方讲学,欲就问之。
过南昌,张元祯止之宿,与语,大推服曰:“斯道自程、朱以来,惟先生得其真。
如康斋者,不可见,亦不必见也。
”遂归闽,潜思静坐,自号漳南布衣。
卒于成化十年,年六十四。
真晟学无师承,独得于遗经之中。
自以僻处海滨,出而访求当世学者,虽未与与弼相证,要其学颇似近之。
吕柟,字仲木,高陵人,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
正德三年登进士第一,授修撰。
刘瑾以柟同乡欲致之,谢不往。
又因西夏事,疏请帝入宫亲政事,潜消祸本。
瑾恶其直,欲杀之,引疾去。
瑾诛,以荐复官。
乾清宫灾,应诏陈六事,其言除义子,遣番僧,取回镇守太监,尤人所不敢言。
是年秋,以父病归。
都御史盛应期,御史朱节、熊相、曹珪累疏荐。
适世宗嗣位,首召柟。
上疏劝勤学以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
”大礼议兴,与张、桂忤。
以十三事自陈,中以大礼未定,谄言日进,引为己罪。
上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
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求子夏后,建司马温公祠。
四方学者日至,御史为辟解梁书院以居之。
三年,御史卢焕等累荐,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历官尚宝司卿。
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
晋南京太仆寺少卿。
太庙灾,乞罢黜,不允。
选国子监祭酒,晋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
帝将躬祀显陵,累疏劝止,不报。
值天变,遂乞致仕归。
年六十四卒,高陵人为罢市者三日。
解梁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位,持心丧。
讣闻,上辍朝一日,赐祭葬。
柟受业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学以穷理实践为主。
官南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
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
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
所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史约》、《小学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宋四子抄释》、《南省奏藁》、《泾野诗文集》。
万历、崇祯间,李祯、赵锦、周子义、王士性、蒋德璟先后请从祀孔庙,下部议,未及行。
柟弟子泾阳吕潜,字时见,举于乡。
官工部司务。
张节,字介夫。
咸宁李挺,字正五。
皆有学行。
潜里人郭郛,字维藩,由举人官马湖知府。
蓝田王之士,字欲立。
由举人以赵用贤荐,授国子博士。
两人不及柟门,亦秦士之笃学者也。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
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
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正颍考叔祠墓。
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不称献而称愍,从昭烈所谥也。
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
释菜周元公祠。
修白鹿书院学舍,处学者。
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
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
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
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迁浙江按察使,再迁右布政使。
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
”卒奏寝其事。
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
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
”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郡第劾平江,无后患矣。
”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
”二人默然出。
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
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
及会勘通州城濠归,奏称旨。
寻疏请终养归,御史唐凤仪、叶忠请用之留都便养,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
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
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久之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
学以洛、闽为的,尝曰:“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
”举南畿,受知于李东阳。
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
至于原本经术,粹然一出于正,则其所自得也。
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所著《学史》、简端二录,巡抚吴廷举上于朝,外《定性书说》、《漕政举要》诸集若干卷。
学者称二泉先生。
其门人,同邑王问,字子裕,以学行称。
嘉靖十七年成进士。
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减羡耗十二三。
以父老,乞便养,改南京职方,迁车驾郎中、广东佥事。
行未半道,乞养归。
父卒,遂不复仕。
筑室湖上,读书三十年,不履城市,数被荐不起。
工诗文书画,清修雅尚,士大夫皆慕之。
卒年八十,门人私谥曰文静先生。
子鉴,字汝明。
嘉靖末年进士。
累官吏部稽勋郎中。
念父老,谢病归,奉养不离侧。
父殁久之,进尚宝卿,改南京鸿胪卿,引年乞休。
进太仆卿,致仕。
鉴亦善画,有言胜其父者,遂终身不复作。
杨廉,字方震,丰城人。
父崇,永州知府,受业吴与弼门人胡九韶。
廉承家学,早以文行称。
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
弘治三年,授南京户科给事中。
明年,京师地震,劾用事大臣。
五年以灾异上六事。
一,经筵停罢时,宜日令讲官更直待问。
二,召用言事迁谪官,不当限台谏及登极以后。
三,治两浙、三吴水患,停额外织造。
四,召林下恬退诸臣。
五,删法司条例。
六,灾异策免大臣。
末言,遇大政,宜召大臣面议,给事、御史随入驳正。
帝颇纳之。
吏部尚书王恕被谗,廉请斥谗邪,无为所惑。
母丧,服阕,起任刑科。
请祀薛瑄,取《读书录》贮国学。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
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讲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
”报闻。
以父老欲便养,复改南京兵科。
中贵李广死,得廷臣通贿籍。
言官劾贿者,帝欲究而中止。
廉率同官力争,竟不纳。
已,请申明祀典,谓宋儒周、程、张、朱从祀之位,宜居汉、唐诸儒上。
阙里庙,当更立木主。
大成本乐名,不合谥法。
皆不果行。
迁南京光禄少卿。
正德初,就改太仆,历顺天府尹。
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
奏免夏税万五千石,虑州县巧取民财,置岁办簿,吏无能为奸。
乾清宫灾,极陈时政缺失,疏留中。
明年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上疏谏南巡,不报。
帝驻南京,命百官戎服朝见。
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
世宗即位,就迁尚书。
廉与罗钦顺善,为居敬穷理之学,文必根《六经》,自礼乐、钱谷至星历、算数,具识其本末。
学者称月湖先生。
尝以帝王之道莫切于《大学》,自为给事即上言,进讲宜先《大学衍义》,至是首进《大学衍义节略》。
帝优诏答之。
疏论大礼,引程颐、朱熹言为证,且言:“今异议者率祖欧阳修。
然修于考之一字,虽欲加之于濮王,未忍绝之于仁宗。
今乃欲绝之于孝庙,此又修所不忍言者。
”报闻。
八疏乞休,至嘉靖二年,赐敕、驰驿,给夫廪如制。
家居二年卒,年七十四。
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刘观,字崇观,吉水人。
正统四年成进士。
方年少,忽引疾告归。
寻丁内艰,服除,终不出。
杜门读书,求圣贤之学。
四方来问道者,坐席尝不给。
县令刘成为筑书院于虎丘山,名曰“养中”。
平居,饭脱粟,服浣衣,翛然自得。
每日端坐一室,无懈容。
或劝之仕,不应。
又作《勤》、《俭》、《恭》、《恕》四《箴》,以教其家,取《吕氏乡约》表著之,以教其乡。
冠婚丧祭,悉如《朱子家礼》。
族有孤嫠不能自存者周之。
或请著述,曰:“朱子及吴文正之言,尊信之足矣。
复何言。
”吴与弼,其邻郡人也,极推重之。
观前有孙鼎,庐陵人。
永乐中为松江府教授,以孝弟立教。
后督学南畿,人称为贞孝先生。
又有李中,吉水人,官副都御史,号谷平先生,在观后。
是为吉水三先生。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
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
理从之游,得其指授。
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
”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
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
连遭艰,不预试。
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
正德九年举进士。
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
调文选,请告归。
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
诏跪阙门,予杖夺俸。
未几,复告归。
教授生徒,从游者众。
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
下诏狱,再予杖夺俸。
屡迁考功郎中。
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
瑾败,落职。
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
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
”乃止。
明年大计京官,黜张〈王总〉、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王总〉、萼竟取旨留之。
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
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
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
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
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
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
天启初,追谥忠宪。
魏校,字子才,昆山人。
其先本李姓,居苏州葑门之庄渠,因自号“庄渠”。
弘治十八年成进士。
历南京刑部郎中。
守备太监刘瑯藉刘瑾势张甚,或自判状送法司,莫敢抗者。
校直行己意,无所徇。
改兵部郎中,移疾归。
嘉靖初,起为广东提学副使。
丁忧,服阕,补江西兵备副使。
累迁国子祭酒,太常卿,寻致仕。
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学,而贯通诸儒之说,择执尤精。
尝与余祐论性,略曰:“天地者,阴阳五行之本体也,故理无不具。
人物之性,皆出于天地,然而人得其全,物得其偏。
”又曰:“古圣贤论性有二:其一,性与情对言,此是性之本义,直指此理而言。
其一,性与习对言,但取生字为义,非性之所以得名,盖曰天所生为性,人所为曰习耳。
先儒因‘性相近’一语,遂谓性兼气质而言,不知人性上下不可添一物,才著气质,便不得谓之性矣。
荀子论性恶,杨子论性善恶混,韩子论性有三品,众言淆乱,必折之圣。
若谓夫子‘性相近’一言,正论性之所以得名,则前后说皆不谬于圣人,而孟子道性善,反为一偏之论矣。
孟子见之分明,故言之直捷,但未言性为何物,故荀、杨、韩诸儒得以其说乱之。
伊川一言以断之,曰‘性,即理也’,则诸说皆不攻自破矣。
”所著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
卒,谥恭简。
唐顺之、王应电、王敬臣,皆其弟子也。
顺之,自有传。
王应电,字昭明,昆山人。
受业于校,笃好《周礼》,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
而余寿翁、吴澄则以为《冬官》未尝亡,杂见于五官中,而更次之。
近世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
然此皆诸儒之《周礼》也。
覃研十数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官之意,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统体之极。
因显以探微,因细而绎大,成《周礼传诂》数十卷。
以为百世继周而治,必出于此。
嘉靖中,家毁于兵燹,流寓江西泰和。
以其书就正罗洪先,洪先大服。
翰林陈昌积以师礼事之。
胡松抚江西,刊行于世。
应电又研精字学,据《说文》所载为讹谬甚者,为之订正,名曰《经传正讹》。
又著《同文备考》、《书法指要》、《六义音切贯珠图》、《六义相关图》。
卒于泰和。
昌积为经纪其丧,归之昆山。
时有李如玉者,同安儒生,亦精于《周礼》,为《会要》十五卷。
嘉靖八年诣阙上之,得旨嘉奖,赐冠带。
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人,江西参议庭子也。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
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事继母如事父,妻失母欢,不入室者十三载。
初,受校默成之旨,尝言议论不如著述,著述不如躬行,故居常杜口不谈。
自见耿定向,语以圣贤无独成之学,由是多所诱掖,弟子从游者至四百余人。
其学,以慎独为先,而指亲长之际、衽席之间为慎独之本,尤以标立门户为戒。
乡人尊为少湖先生。
万历中,以廷臣荐,征授国子博士,辞不行。
诏以所授官致仕。
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甘士价复荐。
吏部以敬臣年高,请有司时加优礼,诏可。
年八十五而终。
周瑛,字梁石,莆田人。
成化五年进士。
知广德州,以善政闻,赐敕旌异。
迁南京礼部郎中,出为抚州知府,调知镇远。
秩满,省亲归。
弘治初,吏部尚书王恕起瑛四川参政,久之,进右布政使,咸有善绩,尤励清节。
给事、御史交章荐,大臣亦多知瑛,而瑛以母丧归。
服除,遂引年乞致仁。
孝宗嘉之,诏进一阶。
正德中卒,年八十七。
瑛始与陈献章友,献章之学主于静。
瑛不然之,谓学当以居敬为主,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
自《六经》之奥,以及天地万物之广,皆不可不穷。
积累既多,则能通贯,而于道之一本,亦自得之矣,所谓求诸万殊而后一本可得也。
学者称翠渠先生。
子大谟,登进士,未仕卒。
潘府,字孔修,上虞人。
成化末进士。
值宪宗崩,孝宗践阼甫二十日,礼官请衰服御西角门视事,明日释衰易素,翼善冠、麻衣腰绖。
帝不许,命俟二十七日后行之。
至百日,帝以大行未葬,麻衣衰绖如故。
府因上疏请行三年丧,略言:“子为父,臣为君,皆斩衰三年,仁之至,义之尽也。
汉文帝遗诏短丧,止欲便天下臣民,景帝遂自行之,使千古纲常一坠不振。
晋武帝欲行而不能,魏孝文行之而不尽,宋孝宗锐志复古,易月之外,犹执通丧,然不能推之于下,未足为圣王达孝也。
先帝奄弃四海,臣庶衔哀,陛下恻恒由衷,麻衣视朝,百日未改。
望排群议,断自圣心,执丧三年一如三代旧制。
诏礼官参考载籍,使丧不废礼,朝不废政,勒为彝典,传之子孙,岂不伟哉。
”疏入,衰绖待罪。
诏辅臣会礼官详议,并持成制,寝不行。
谒选,得长乐知县,教民行《朱子家礼》。
躬行郊野,劳问疾苦,田夫野老咸谓府亲己,就求笔札,府辄欣然与之。
迁南京兵部主事,陈军民利病七事。
父丧除,补刑部。
值旱蝗、星变,北寇深入,孔庙灾,疏请内修外攘,以谨天戒。
又上救时十要。
以便养乞南,改南京兵部,迁武选员外郎。
尚书马文升知其贤,超拜广东提学副使。
云南昼晦七日,楚妇人须长三寸,上弭灾三术。
以母老乞休,不待命辄归。
已而吏部尚书杨一清及巡按御史吴华屡荐其学行,终不起。
嘉靖改元,言官交荐,起太仆少卿,改太常,致仕。
既归,屏居南山,布衣蔬食,惟以发明经传为事。
时王守仁讲学其乡,相去不百里,颇有异同。
尝曰:“居官之本有三:薄奉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
”又曰:“荐贤当惟恐后,论功当惟恐先。
”年七十三卒。
故事,四品止予祭。
世宗重府孝行,特诏予葬。
崔铣,字子钟,安阳人。
父升,官参政。
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预修《孝宗实录》,与同官见太监刘瑾,独长揖不拜,由是忤瑾。
书成,出为南京吏部主事。
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
引疾归,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
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
嘉靖三年集议大礼,久不决。
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王总〉、桂萼等骤贵显用事。
铣上疏求去,且劾〈王总〉、萼等曰:“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修之唾余,其情则承望意响,求胜无已。
悍者危法以激怒,柔者甘言以动听。
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
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
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
今忠者日疏,而邪者日富。
一邪乱邦,况可使富哉!”帝览之不悦,令铣致仕。
阅十五年,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未几疾作,复致仕。
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少轻俊,好饮酒,尽数斗不乱。
中岁自厉于学,言动皆有则。
尝曰:“学在治心,功在慎动。
”又曰:“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心之用也。
爱亲敬长,性之本也。
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
”又尝作《政议》十篇,其《序》曰:“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
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
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凡篇中所论说,悉仿此意。
世多有其书,故不载。
何瑭,字粹夫,武陟人。
年七岁,见家有佛像,抗言请去之。
十九读许衡、薛瑄遗书,辄欣然忘寝食。
弘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阁试《克己复礼为仁论》,有曰:“仁者,人也。
礼则人之元气而已,则见侵于风寒暑湿者也。
人能无为邪气所胜,则元所复,元年复而其人成矣。
”宿学咸推服焉。
刘瑾窃政,一日赠翰林川扇,有入而拜见者。
瑭时官修撰,独长揖。
瑾怒,不以赠。
受赠者复拜谢,瑭正色曰:“何仆仆也!”瑾大怒,诘其姓名。
瑭直应曰:“修撰何瑭。
”知必不为瑾所容,乃累疏致仕。
后瑾诛,复官。
以经筵触忌讳,谪开州同知。
修黄陵冈堤成,擢东昌府同知,乞归。
嘉靖初,起山西提学副使,以父忧不赴。
服阕,起提学浙江。
敦本尚实,士气丕变。
未几,晋南京太常少卿。
与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学之法,学者翕然宗之。
历工、户、礼三部侍郎,晋南京右都御史,未几致仕。
是时,王守仁以道学名于时,瑭独默如。
尝言陆九渊、杨简之学,流入禅宗,充塞仁义。
后学未得游、夏十一,而议论即过颜、曾,此吾道大害也。
里居十余年,教子姓以孝弟忠信,一介必严。
两执亲丧,皆哀毁。
后谥文定。
所著《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十二卷,皆行于世。
唐伯元,字仁卿,澄海人。
万历二年进士。
历知万年、泰和二县,并有惠政,民生祠之。
迁南京户部主事,进郎中。
伯元受业永丰吕怀,践履笃实,而深疾王守仁新说。
及守仁从祀文庙,上疏争之。
因请黜陆九渊,而跻有若及周、程、张、朱五子于十哲之列,祀罗钦顺、章懋、吕柟、魏校、吕怀、蔡清、罗洪先、王艮于乡。
疏方下部,旋为南京给事中钟宇淳所驳,伯元谪海州判官。
屡迁尚宝司丞。
吏部尚书杨巍雅不喜守仁学,心善伯元前疏,用为吏部员外郎。
历考功、文选郎中,佐尚书孙丕扬澄清吏治,苞苴不及其门。
秩满,推太常少卿,未得命。
时吏部推补诸疏皆留中,伯元言:“贤愚同滞,朝野咨嗟,由臣拟议不当所致,乞赐罢斥。
”帝不怿,特允其去,而诸疏仍留不下。
居二年,甄别吏部诸郎,帝识伯元名,命改南京他部,而伯元已前卒。
伯元清苦淡薄,人所不堪,甘之自如,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黄淳耀,字蕴生,嘉定人。
为诸生时,深疾科举文浮靡淫丽,乃原本《六经》,一出以典雅。
名士争务声利,独澹漠自甘,不事征逐。
崇祯十六年成进士。
归益研经籍,缊袍粝食,萧然一室。
京师陷,福王立南都,诸进士悉授官,淳耀独不赴选。
及南都亡,嘉定亦破。
忾然太息,偕弟渊耀入僧舍,将自尽。
僧曰:“公未服官,可无死。
”淳耀曰:“城亡与亡,岂以出处贰心。
”乃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
”遂与渊耀相对缢死,年四十有一。
淳耀弱冠即著《自监录》、《知过录》,有志圣贤之学。
后为日历,昼之所为,夜必书之。
凡语言得失,念虑纯杂,无不备识,用自省改。
晚而充养和粹,造诣益深。
所作诗古文,悉轨先正,卓然名家。
有《陶庵集》十五卷。
其门人私谥之曰贞文。
渊耀,字伟恭,诸生,好学敦行如其兄。
大家还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