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百度汉语App
名师好课免费看

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
王徙东北,保于陈城。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
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
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
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
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
王申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兵、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
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秦之要 ,绝楚、魏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材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狐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
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
臣为大王虑而不取。
《诗》云:‘大武远宅不涉。
’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
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
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
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
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
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
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泗北必举。
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
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
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地于楚,诎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
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候。
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
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
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是王之地一任两海,要绝天下也。
是燕、赵无齐、楚,无燕、赵也。
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大家还在搜